591
您当前的位置 : 商务中国网 > 快讯 > 

2023年车圈投融资年报:200余笔投资背后,都有哪些风口赛道

2024-01-24 22:38:57    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12343   

过去两年,汽车行业有关资本寒冬的议论层出不穷,但有一说一,拿到新投资的企业依然不少。

据盖世汽车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智能电动汽车及相关核心零部件领域共计披露融资226笔。其中24笔属于整车领域,累计披露融资总额超过700亿元。吸金能力最强的是蔚来和零跑,去年拿到的投资分别超过了100亿元和200亿元,其他整车融资均在数十亿元级别,详情见文章末尾2023年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投融资概况一览。

其余近200笔融资中,电气化相关的有62笔,以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功率半导体较受资本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核心技术领域几笔大的融资几乎均与电气化相关,分别来自积塔半导体、长飞先进、清陶能源、京西智行和欣旺达动力,金额分别为135亿元、超38亿元、27亿元、20亿元和16.5亿元。

智能化相关的投资有120笔,包括智驾系统、激光雷达和智能车载芯片,均是资本频繁加码的热门赛道。还有20笔融资来自智能底盘领域,该领域2022年披露了9笔融资,目前来看融资热度仍在持续攀升。

不过,智驾板块虽然投融资依旧活跃,去年无论披露的融资事件总量还是大额融资数量,相较于2022年均有所下滑。这也间接表明,如今自动驾驶玩家们想要继续拿到投资,尤其是大额融资,已经越来越难了。

海外资本密集出手,加码本土新势力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融资是一门“必修课”。尤其在当前造车新势力普遍亏损的行业背景下,甚至可以说,谁的资金更充足,谁就能走的更远。

前段时间,在小米汽车首次技术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雷军野心勃勃地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并力争通过15到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厂商。

要知道,目前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小米SU7还未正式上市,雷军就有信心其能在未来15到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于激烈的竞争中活下来。这背后底气之一,无疑是小米手握千亿现金,为造车项目的长期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含着“金汤匙”出生,小米汽车是幸运的。对比之下,目前市场上其他很多新能源车企仍然强依赖于通过外部融资“补充弹药”,即便蔚来、小鹏、零跑这样的头部新势力亦不例外。

2023年,蔚来汽车分别于7月和12月两度获得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 Holdings大手笔投资,融资金额分别为11亿美元和22亿美元,蔚来也由此创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融资之最。其中第二次交易完成后,CYVN在蔚来的持股比例由之前的7.0%提升至约20.1%,成为蔚来第一大股东。

而除了CYVN的投资,去年9月和10月,蔚来还成功发行了总计11.5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债券。而自2015年成立至今,据估算蔚来已累计完成超过20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了1000亿元。

密集融资背后,是蔚来持续高企的资金压力。据此前公布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蔚来共交付新车109,993台,累计亏损155.54亿元,同期亏损额仅次于2018年。截至9月末,蔚来资产负债率高达80.78%。

显然,即便已经开启规模化交付,蔚来仍未走出亏损困局。

为此,除了积极推进外部融资,蔚来同时也在谋求内部降本,包括裁员、组织提效、资源提效等。“2024年,我们要坚决避免无效和低效的投入,坚决省下不给用户和公司创造价值的每一分钱,省下每一度不需要用的电,省下每一张不需要的文件打印。”日前,蔚来汽车董事长、CEO李斌在2024年第一封内部信甚至如是说。

在新造车领域,蔚来并非个例,长期亏损是一个普遍的难题。但从另一个维度,当前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方兴未艾,目前普遍认为,大浪淘沙后这一赛道有望诞生新的巨头,这也是促使各方资本密集加码的原因之一。

比如中东资本,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了一股不容忽略产业推进的力量。

除了两度加码蔚来,去年天际汽车、华人运通、长城华冠、北汽极狐、宾理汽车,以及自动驾驶产业链公司宏景智驾和小马智行等,也相继获得了中东资本的认可和加码,涉及投资金额超过了100亿美元。

这背后,除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性的认可以及持续看好,能源转型和构建新兴竞争力的迫切性,也是中东资本密集加码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甚至连FF和恒大汽车这样深陷泥淖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去年也分别收获了来自中东投资机构的合作及融资,足可见当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

还有外资车企巨头,伴随着智能电动汽车赛道竞争的持续加剧,也在积极推进与本土新能源车企的合作,通过双方在资金、产品、技术以及市场等多个维度的优势互补,更好地参与下一阶段的市场竞争。

去年下半年,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零跑汽车和Stellantis集团就分别达成了战略合作。其中小鹏与大众的合作主要面向中国市场,同时大众将向小鹏注资约7亿美元,收购其4.99%的股份。而零跑和Stellantis主要针对海外市场,Stellantis除了投资约15亿欧元获取零跑约20%的股权,两家公司还计划成立一家名为“零跑国际”的合资公司,用于开展出口业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市场一直扮演着“跟随者”的角色,但伴随着大众、Stellantis等外资巨头相继入股中国新能源车企,表明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迈向“以技术换市场”的新发展阶段。

而在传统车企“创二代”中间,去年则有极氪、阿维塔等多家企业获得了新的融资,另外岚图也于去年中获得了六家银行的150亿元大额授信,并同步展开B轮融资计划。

伴随着外部融资的密集推进,新一轮造车新势力“上市潮”也在悄然酝酿。据盖世汽车梳理发现,过去一段时间包括广汽埃安、极氪、哪吒汽车、岚图、阿维塔等在内的车企均传出了冲刺IPO的消息。其中广汽埃安于近日被曝出拟赴港上市,募资10亿美元。不难预见,在头部造车新势力相继登陆二级市场后,2024年新造车赛道有望迎来第二波上市热潮。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新能源乘用车企融资需求旺盛,近年来伴随着智能化和电气化变革的深入推进,在商用车领域也涌现了一批新势力,比如DeepWay、远程汽车、前晨汽车、质子汽车、零一汽车等,去年也相继获得了资本“输血”。

电动化部件领域,钠离子电池异军突起

2023年,中国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韧性。

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

其中,出口和新能源汽车是拉动中国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的两大关键力量。去年,中国汽车出口再上新台阶,达到了491万辆,同比增长57.9%。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则分别完成了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

基于此,中汽协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有望进一步超过3100万辆,同比增长3%以上,其中乘用车销量预计268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1150万辆,出口550万辆。

作为对比,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还不过百余万辆,三年呈现十倍级爆发式增长,足可见业态之繁荣。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崛起与蓬勃发展,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日益获得全球消费者的瞩目与青睐,也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催生了一批新的风口。

比如电气化领域,2023年累计披露了62笔融资。其中,动力电池板块资本活跃度最高,去年共计披露了23笔融资,涉及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电池回收等多个核心领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钠离子电池,由于过去两年锂价持续高企,与此同时钠离子电池相较于锂电池,本身具备价格便宜、低温性能好、资源可得性高等多重优势,在2023年一跃成为动力电池投资领域的“新宠”,仅盖世汽车统计的获投企业就有近10家,包括启钠新能源、容钠新能源、为方能源、超钠新能源等。其中部分企业去年还不止完成一笔融资,比如启钠新能源,2023年先后披露了5笔融资,容钠新能源披露了4笔。

资本密集加码的同时,钠离子电池在产业化落地方面也实现了关键突破。1月5日,江淮钇为与中科海钠也联合宣布,钠电版“花仙子”在安徽正式向用户批量交付,在此之前江铃易至EV3也已搭载钠电池下线。

图源:宁德时代

另外,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鹏辉能源等也均开展了相关的布局,包括落地规划。在此背景下,业内预测2024年钠离子电池有望迎来价格拐点,尤其当前锂电价格也在不断下跌,让钠离子电池的成本优势不再如之前凸显,或倒逼钠离子电池价格进一步下探。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同样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比如广汽、上汽、一汽、东风、长安、比亚迪、日产、丰田等车企,过去一段时间均有公布固态电池相关的研发及应用规划。

按照大家的节奏,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有望在2026年左右。这意味着,在该赛道新的龙头仍待确立,资本竞相入局也就不意外了。具体来看,去年该领域共有清陶能源、太蓝新能源、领新新能源、欣视界、瑞智新能源等多家企业获得了新的投资。

而除了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完善的补能体系。尤其当前新能源汽车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构建一套完善且先进的补能体系,更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据中国充电联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同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据此计算,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比例约为2.3:1。

尽管如此,现阶段国内充电基础设施仍然存在布局不完善、结构不合理、老旧充电桩技术落后、服务不均衡、运营不规范等多重难题。对此,近两年国内也涌现了一批相关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开展布局,比如星源博锐、全路程、智场移动充电、中运恒通,去年均获得了新一轮融资。

还有功率半导体,也是2023年资本扎堆的热门赛道。特别是以SiC、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由于具备耐高压、耐高温、大功率、低能量损耗等优异性能,正被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提升电动汽车动力性能,缓解补能和续航焦虑。

据盖世汽车统计,去年功率半导体领域累计披露了21笔融资,其中13笔属于“三代半”领域,获投企业包括积塔半导体、长飞先进、清纯半导体、晶湛半导体、致瞻科技、瞻芯电子等,热度可见一斑。

这背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功率半导体需求显著增加是主要驱动力。另外,功率半导体还有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也是吸引各路资本频繁加码的原因。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约为37亿美元,到2025年有望超50亿美元,2028年进一步接近百亿美元。但无论是IGBT还是SiC/GaN领域,目前仍以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巨大增量空间与较低国产化率之间的强烈反差,让不少投资者都满怀期待,希望能从中投出一个新的国产巨头。

智驾领域大额融资减少,激光雷达和芯片热度不减

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上半场看电气化,下半场看智能化。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同样潜藏着丰富的投资机遇。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数据显示,2022年的时候,中国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至2023年10月进一步增长到了38.5%。预计到2025年,L2将突破45%,其中L3功能渗透率将达5%,届时国内乘用车自动驾驶市场规模整体将突破1700亿元。

智能驾驶在终端市场的快速普及,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智驾系统,从量产型ADAS,到高阶的L4级自动驾驶,过去数年里一直是资本聚集的热门赛道,去年亦不例外。

2023年,智驾方案领域共计披露了30余笔融资,与2022年同期的40余笔相比略有降低,这也从侧面表明智驾领域的资本“退烧”仍在持续。

其中量产ADAS赛道分别有福瑞泰克、禾多科技、易航智能、宏景智驾、Nullmax、佑驾创新等多家企业获得了融资,数量相较于2022年也有所下滑。就融资规模来看,去年ADAS领域融资金额最高一笔来自于Nullmax,接近7.8亿元,其他几家多在数亿元级别。

而在L4领域,去年累计披露了19笔融资,与2022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规模最大一笔融资来自滴滴自动驾驶,于去年10月获得了广汽集团不超过1.49亿美元的投资,由此创下了2023年自动驾驶领域融资之最。在此之前,滴滴自动驾驶还于去年5月获得了法雷奥的战略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滴滴自动驾驶也是去年L4领域少有获得新投资的Robotaxi玩家,并且两次加码都是产业链企业,足可见对其整体实力的认可。尤其过去两年,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和轻舟智航等为代表的L4企业相继降维至L2,滴滴自动驾驶的坚持更显得“稀缺”了。

另外小马智行、蘑菇智联、卡尔动力、易控智驾、踏歌智行等企业去年也均完成了数亿元规模的融资,应用涉及干线物流、矿区、港口等多个应用领域。

要知道2022年仅上半年,智驾领域就披露了2笔10亿元及以上规模的大额融资,分别来自文远知行、嬴彻科技、纵目科技和所托瑞安。比较之下,2023年自动驾驶领域大额融资明显降低。

激光雷达、芯片、软件和智能座舱同样热度不减,去年分别披露了10笔、27笔、12笔和11笔融资。

其中激光雷达,作为实现高阶智驾的关键传感器,近年来一直备受资本青睐。尤其随着以NOA为代表的智驾系统在终端市场快速普及,对车载激光雷达需求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头部玩家禾赛和速腾聚创相继上市,更是吸引了一众资本争相押注潜在的高增长价值标的。

具体来看,去年激光雷达赛道分别有镭神智能、睿镞科技、天眸光电、探维科技、北科天绘等企业获得了新的投资,其中不乏“新面孔”,从融资轮次来看,除镭神智能已经进入D轮,其他几家大部分都处于A轮融资阶段。

另外毫米波雷达和高精度定位领域,去年也分别披露了5笔和4笔融资,获投企业包括赛恩领动、导远电子、北云科技、木牛科技、傲图科技等。

而在智能汽车芯片领域,从传感器芯片,到车规级MCU,再到高性能计算芯片,去年均有相当一批企业获投。其中融资金额较高的几笔融资分别来自芯擎科技、琻捷电子、辉羲智能、曦华科技、云途半导体和欧冶半导体,均在数亿元级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冶半导体,仅去年就完成了3笔融资,而自2021年12月底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累计完成5笔融资,欧冶半导体主要聚焦第三代E/E架构下的SoC芯片及解决方案。另外,曦华科技和辉羲智能去年也分别披露了2笔融资,足可见资本对芯片赛道的投资热情之盛。

智能底盘作为汽车智能化和电气化变革的重要交汇点,伴随着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近两年亦受到了业内外的高度重视和强烈追捧。去年相关领域共计披露了20笔融资,相较于2022年9笔实现了翻倍。

其中金额最高一笔来自京西智行,为20亿元,该笔融资也是2023年智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少有超10亿元的融资。除此之外,英创汇智、同驭汽车、孔辉科技、悠跑科技、格陆博科技、利氪科技等去年也均获得了新的投资,融资规模都在数亿元级别。

智能座舱领域,由于终端市场快速上量,2023年车载HUD异军突起,去年共有锐思华创、智云谷、泽景科技和炽云科技等多家企业获得融资。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配置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W/AR-HUD的新车交付量约为191.1万辆,同比增长56.24%,其中AR-HUD的装车量同比暴增159.24%,市场份额也较上一年同期增长3.8个百分点,达到9.57%。

整体来看,尽管过去两年由于疫情、地缘政治,叠加全球经济周期下行等的影响,致使众多领域的投融资活动进入了深度调整与理性回归的阶段,然而在智能电动汽车这一细分赛道上,得益于电气化和智能化转型趋势的强力渗透与持续推动,让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依然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整体的投融资仍然处于百花齐放的局面。

附:2023年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投融资概况一览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