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
您当前的位置 : 商务中国网 > 快讯 > 

新能源车国补退出倒计时:车企限时保价追赶窗口期,消费者抓紧“上车”

2023-09-17 21:54:36    来源:简易百科    阅读量:5741   

国补很快就要退出了,最近看车和询价的人有明显上升趋势。日前,北京某广汽埃安体验中心销售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前不久其所在的店内接到通知,2022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车型售价都是按照当前的价格销售,2023年1月1日之后将执行新的售价,但具体调整幅度暂未可知。

无独有偶,北京某哪吒汽车体验中心销售人员也向记者表示:我们店2023年1月1日之后将执行新的售价,大概率会上调价格。

多家汽车品牌经销商相继发出调价信号背后,是新能源车国补即将完全退出。按照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将不再给予补贴。

如果国补退出如期而至,不管是车企还是终端消费者,都在试图抓住这最后的窗口期。

此前,特斯拉也曾针对国补即将退出宣布国产Model 3和Model Y降价幅度为1.4万元~3.7万元,且在11月8日~11月30日,购买现车及合作保险机构车险组合并按期完成提车,购车尾款可减8000元;12月1日~12月31日,购车尾款可减4000元。

与长安深蓝、特斯拉截然相反,比亚迪率先发布涨价函,宣布将对王朝网、海洋网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2000元~6000元不等,具体车型的调价通知将另行发布,但在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财通证券研报认为,产品盈利能力的差异或导致车企选择不同的冲量策略,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或能更好应对终端价格变化;同时,产品力强弱或决定车企成本传导能力,产品力较强的公司可通过提价的方式部分传导成本上涨和补贴下行带来的价格压力,而保价或成为短期内新能源车企的首选策略。

消费者抓住窗口期上车

按照现有的补贴额度,纯电动车可以补贴1万多元,要是能在年底前上牌,这笔钱就能省了。高楠说。

按照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补贴前售价在3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乘用车中,插电式混动车型可享受4800元补贴;纯电动续航里程在300~400公里、4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汽车可分别享受9100元、1.26万元补贴。这也意味着,如果一个月后购买此类新能源汽车,将要多付上千,甚至上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追赶新能源汽车国补末班车,满足用户年前上牌的要求,各大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努力缩短交付周期。现在哪吒U系列车型都有现车,而且还有2000元左右的现金优惠和1万元的置换补贴。上述北京某哪吒汽车体验中心销售人员说。

北京某极氪品牌体验中心销售人员也表示:目前极氪001等车型的交付周期已经明显缩短,大概4~6周就可以提车。另外,据上海某特斯拉销售人员透露,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全系的交付周期均缩短至1~5周。

上述广汽埃安体验中心销售人员称:年底月是传统销售旺季加上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即将到期的吸引,店内出现了一波销售热潮,也促使很多人下定了买车的决心。

业内乐观预期明年新能源车市

面对即将退出的新能源汽车国补,车企选择涨价或是降价,更多是根据市场状况而定。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了补贴退坡的步伐,新能源车企对补贴依赖已经大为降低。

根据工信部披露的数据,从2017~2021年获得国家补贴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占比在逐年降低,2017年为78%,2020年这一数字迅速下降至63%,2021年占比仅为47%。同时,补贴的存在感也在逐渐减弱,2015~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单车平均补贴从10.64万元下降至2.36万元。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国补退出对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增长影响有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开始进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重点的市场化新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今明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质和量上都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根据乘联会预测,今年11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为186万辆,同比增长2.4%,环比增长0.9%;其中新能源车零售销量预计为60万辆,同比增长58.5%,环比增长8.2%,渗透率为32.3%。同时,据中汽协预测,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有望突破650万辆。

不过,有分析认为,国补退出将对明年一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带来一定压力。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预计会对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车需求造成一定透支,但2024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将退坡,预计会对2023年四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形成一定支撑。

另据中信证券研报,未来行业智能电动大趋势将持续加速演进,补贴年底退出带来的影响有限,电动化、智能化景气向上,预计2023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为900万辆,同比增长31%。同时,行业进入稳定成长新阶段,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安全性升级带来的产品体验提升和成本下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